《孔子》觀后感
視覺傳達2班
謝錦
20135001423
1
《孔子》觀后感
孔子,我從小學時候知道了這個人。后來隨著閱歷的豐富,對他的了解越來越多。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 14年?鬃舆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圣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于魯國,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于現實之前。隨后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于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于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于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于他有三個知音人。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
2
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鬃又苡瘟袊,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其二,衛國南子。衛國,是孔子周游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 ”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幾分鐘,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恒子。季恒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國的推動人,最后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恒子還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尸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墒欠蜃右琅f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愿,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鉆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3
4
第二篇:《孔子》觀后感 (1) 1500字
“禮”治之我見
——觀電影《孔子》有感
古人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就是強調禮儀的重要作用,禮儀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重要性是無可厚非的。觀看完電影《孔子》之后,加深了我對于“禮”的理解,孔子的“禮”治思想于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也是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的。
孔子說過,“禮也者,理也,禮者,人道之極也!睂θ吮仨毤s之以禮,方能和睦相處。假若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社會缺乏禮儀,其結果是不堪想象的。特別是當前在國際一體化和我國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發展的背景下,作為交際藝術、良好精神修養和風貌的禮儀已備受人們的青睞,人們重視禮儀,應用禮儀,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在電影中,孔子對于“禮”的執著讓人驚嘆不已。在他去見魯公的時候,還沒有走到通往大殿的臺階便開始拜謁,連伺候君主的宮人都沒有如此的禮儀,并且孔子所行的是當時已不流行的周朝舊禮?梢,“禮”對于孔子來說是絕對重要的存在?鬃拥亩Y不會因人而異,對于君主、上級,他彬彬有禮,對于學生也是以禮相待,甚至于對于名聲不好的衛國君夫人,孔子也是行了大禮。在片尾,孔子終于得以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在還沒有進城門的時候,連拐杖都不要,
便下車對著家鄉行禮?鬃硬坏笞约菏囟Y,對弟子也如此要求,他的弟子,子路在臨死的時候還謹記“夫子有教,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如此說來,孔子的“禮”的概念深入人心。因為他提倡的是“用禮治國”,如果我們現在把孔子的“禮”治理念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必定也會取得不俗的效果。
孔子的禮治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乃至當今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我們不應只看到其維護久的腐朽的封建等級特權制度所起的消極作用而將之全盤否定,孔子所推崇的重視禮儀道德,具體而言,在處理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之關系,家庭生活中長輩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所應遵循的眾多原則應被我們所發揚和繼承。
在新時期應當賦予“禮”新的含義,從構建現代社會新型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角度講,禮的文化傳統就蘊藏著豐富的潛在價值,比如當今提倡的和諧精神,“禮”既是內在的一種道德,又是外在約束性的行為規范!岸Y”作為法律之外,調整人們內心和精神的工具,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道德實踐去履行個人職責與社會道義,才能真正體現孔子“禮”的實質,真正發掘民族文化的精神,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氛圍。
當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對“禮”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一個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講禮儀,良好的禮儀
除了可以使我們充滿自信、胸有成竹、處變不驚,還能幫助我們規范彼此之間的交際活動,更好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和善意,增進大家彼此之間的了解與信任。這樣幫助我們造就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取得事業上的進步。另外,人際交往的成功,往往有賴于必要的經驗,從實踐中達到加深了解、強化印象、檢測水平的目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當堅持聯系實際,自我監督,積累大量經驗做法,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不斷地向實踐學習,反復運用,重復體驗。在與人交往中切記互謙互讓、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相處,團結協作。通過這些方式,我們才能真正掌握“禮”之真諦,使自己能取長補短,找出不足,將學習運用禮儀真正變成個人自覺地行動和習慣做法。
我國素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儀作為精神血脈延續上千年,早就是我中華名族傳統文化之重要象征,已成為歷史文化的深深烙印。欣賞電影之余,更應當加深我們的思考,對于孔子所倡導的“禮”學會辯證地傳承和發揚,向社會展現出我們作為新時期的青年人良好修養和精神風貌。在未來的工作中,做到謙虛謹慎、恪盡職守、團結合作,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爭取不斷創造良好的工作業績,為確保檢察工作繼續創新發展盡自己綿薄之力!
+ 更多類似范文┣ 更多孔子觀后感